塞罕坝精神在河北 塞罕坝机械林场(一):牢记使命 荒原变林海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
从一棵树繁衍出一片"海",阻沙涵水、净化空气,调节气候、庇佑生物……59年来,三代林场建设者艰苦奋斗、甘于奉献,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铸就了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。牢记总书记嘱托,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,推动绿色发展,增强碳汇能力,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。
视频
初秋时节的塞罕坝,天高云淡,满眼苍绿。在尚海纪念林,一棵棵挺拔的落叶松随风轻舞。密林深处的电子屏上,环境数据一目了然,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米41057个,这个巨大的森林氧吧正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 陈彦娴:
从1962年到1963年,这个机械造林成活率只达到了8%左右,离设计要求差得甚远,所以说在1964年的时候,又展开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。
在塞罕坝展览馆,几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下了马蹄坑会战的场景。住窝棚、喝雪水,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儿往一处使,种下了516亩的落叶松,当年的成活率达到96%。
塞罕坝展览馆讲解员 程李美:
可以说马蹄坑大会战是塞罕坝林场的一个伟大的转折,因为有了马蹄坑大会战才有了今天的林场,它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,更坚定了大家继续创业的决心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当年的小树苗已遮天蔽日,平均高度超过20米、胸径达30公分,第一代建设者们满头青丝已变成了白发,而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始终一以贯之、代代相传。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三道河口分场,副场长邵和林正在和同事查看土壤结构,为守护好这片生态屏障调查研究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三道河口分场副场长 邵和林:
年年西北风就是从那边刮过来,咱们这边是全是树木和森林,然后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,阻隔了风沙,使咱们这边气候明显好转。
沙地上造林,石头上种树,塞罕坝人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。月亮山海拔1900米,东西北三侧都是坡度30度以上的石质荒山,多少年来一直是荒山秃岭。但如今,一株株小樟子松挺拔茁壮,排成行、连成片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 袁中伟:
近年来,我们在山高坡陡、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10.1万亩,防风固沙、涵养水源,成效非常明显。
据了解,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总经营面积为140万亩,目前有林地面积为11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%。百万亩林海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,为北京近年春季沙尘天数大幅度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.84亿立方米,相当于4.7个十三陵水库;年释放氧气59.84万吨,相当于219万人呼吸一年空气的氧含量;年固定二氧化碳86.03万吨,可抵消86万辆家用燃油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在塞罕坝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中,栖息着各类动植物上千种。曾经"黄沙遮天日、飞鸟无栖树"的地方,俨然变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"绿色航母",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、水源卫士、野生动植物物种基因库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于士涛:
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林场调研时的指示精神,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,把绿色经济发展好,把生态文明建设好,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、管理好、保障好,推动塞罕坝的林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